热熔胶的融化温度并非固定值,而是由其软化点决定。软化点是热熔胶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临界温度,通常通过环球法(GB/T15332-94)测定。这一指标直接关系到热熔胶的耐热性、工艺适配性及最终粘接效果。
一、软化点:热熔胶的“融化开关”
软化点是指热熔胶在特定负荷下,按规定升温速率加热至试样变形达到规定值的温度。简单来说,它是热熔胶“开始软化”的温度标记。当温度达到软化点时,热熔胶逐渐从固态变为液态,具备流动性和粘接能力。
值得注意的是,软化点并非热熔胶完全熔化的温度,而是其物理状态转变的起点。实际使用中,热熔胶需加热至软化点以上10-20℃才能达到理想流动性。例如,软化点85℃的热熔胶,使用温度通常设定为100-105℃,以确保充分熔化。
二、软化点与使用温度的关系
1.使用温度设定原则
热熔胶的使用温度需高于软化点,以确保其充分熔化并保持流动性。通常,使用温度比软化点高10-20℃。例如:
软化点85℃的热熔胶,使用温度设为100-105℃;
软化点120℃的PUR胶,使用温度需达140-150℃。
若温度过低,热熔胶无法完全熔化,导致粘接不牢;温度过高则可能破坏胶体结构(如分子链断裂、黄变),影响性能。
2.环境对软化点的影响
高温环境:如夏季车间温度超35℃,需选择软化点更高的热熔胶(如120℃以上),避免胶体软化导致粘接失效。
低温环境:冬季北方车间温度低至5℃,需选用低温热熔胶(软化点80-90℃),并适当提高使用温度(如15-20℃)。